新质生产力,不仅是过去几个月引发广泛讨论的经济热词,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,从政府工作报告到“部长通道”,再到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中,出现频率极高。
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“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”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。3月5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,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会场内,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,释放数据价值,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热点议题,纷纷建言献策。
会场外,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。今年以来,多地包括地理信息、大数据、空间信息等产业正在积极部署、持续发力,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起势。
数字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抓手
2024年注定是加“数”前行,蓄势向“新”的一年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发展新质生产力,还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。一方面,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,特点是创新,关键在质优,本质是先进生产力。另一方面,激活数据要素价值,推动生产力跃迁升级,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。来自各行各业的数据,正被寄予厚望。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数据生产大国,在数据要素发挥新动能方面有独特优势。2023年12月31日,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《“数据要素×”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,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,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。从“互联网+”迈向“数据要素×”,是顺应数字经济趋势的战略选择。“我们测算,1元的数据要素投入,会带来8元左右的经济产出,这是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最直观的体现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认为,新质生产力把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,从而打破了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,为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与可能。“数据要素×”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创造新产业、新模式,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。在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苗伟看来,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其推动作用体现在两方面:首先是以“数”谋“新”,以5G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信息流通,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生产效率,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;其次是加“数”向“实”,利用新兴数智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、全角度、全链条的改造,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构筑新的发展优势。“北斗与5G的‘强强联手’可以相互赋能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夏泳表示,要充分发挥“5G+北斗”的技术优势,推动规模应用,更好赋能千行百业。5G网络布局可为北斗地基增强站建设提供有力支撑,“5G+北斗”覆盖可以有效解决室内定位以及室外遮挡导致的卫星信号缺失问题,满足复杂地形的定位需求;“5G+北斗”结合无人机等新技术,将形成“空天地”一体服务能力,具有融网络、融技术、融终端、融应用的天然优势。各地已经行动起来,在一条条新赛道上,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,高质量发展活力更加强劲。2023年11月,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《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,推动卫星数据协同共享。今年2月28日,北斗博阳(上海)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,双方将携手打造北斗博阳·华为上海空间信息算力中心,构建一个新型、高效、通用、安全的空间信息算力中心和卫星大数据智能化处理共享交互平台,在空间信息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
发展新质生产力,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,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,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。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?在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看来,新质生产力的“新”,关键在于科技的先进性、创新性、引领性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也认为,发展新质生产力,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,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。具体到测绘地理信息产业,未来将如何发力形成新质生产力,将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?记者采访了解到,地理信息产业龙头企业超图软件将在新技术、新模式和新产品上同步发力,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。在新技术方面,未来一段时间,超图将进一步加强与 AI技术的融合,构建地理 AI大模型,加快推进 AI GIS在自然资源等业务场景中落地,如 AI+空间规划、AI+不动产登记、AI+监测监管等。多位代表委员都表示,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突破“卡脖子”问题与牵住创新“牛鼻子”的关键所在,也必将是一场硬仗。如何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,激发要素活力,为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?超图负责人告诉记者,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“路线图”中,超图也面临一些技术“卡脖子”的风险。如在空间数据库软件方面,国内专业空间数据库产品屈指可数,不利于地理信息安全。又比如,大量异构的三维空间数据在数据交换和发布共享等方面存在“壁垒”,严重阻碍了相关应用的进程,已有的三维地理空间数据格式规范无法满足我国三维 GIS的应用需求,缺少实际可用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服务接口规范……这些都需要开展科研攻关,实现自主创新。当前,国家正在推动关键技术国产化,大力扶持信创产业发展,构建国家信息安全护城墙。对此,超图也在持续开展相关工作,推动 GIS信创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深化。围绕新质生产力,基于自身的优势,超图将从两个层面布局产业链:一方面,将新质生产力贯穿地理信息产业链中。未来超图将以中游的 GIS基础软件为核心,同步连接上游和下游,将新质生产力贯穿于全链条。另一方面,将新质生产力贯穿数据要素全流程服务中,致力于引领(空间信息×数据要素)×场景,打造全面引领的基于位置服务的数据治理、开发利用与交易服务平台,探索数据要素服务商业模式。去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,孵化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,成立近10年来坚持以科研创新为主,不断突破技术瓶颈,解决了超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难题,实现三维重建软硬件的国产化替代和大规模数据应用。“作为科创企业,大势智慧将持续加大技术投入,拥抱人工智能,聚焦倾斜摄影测量、数据处理、自动化三维重建、实时三维建模,甚至是多机器人协同建模等一系列技术进行持续研发。”大势智慧董事长黄先锋说。发展见“质”,中国向“新”。这个春天,我们继续出发。